中医学院前身为1977年成立的基础课部,2004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11年更名为中医学院。学院的本科教育正式开设于1960年,办学历史63年,1979年开始招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批全国首批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获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院承担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年制、中医学5年制(全科医学)和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建设任务。共有在校本硕博学生3592人,其中本科生3331人,硕士研究生200人,博士研究生61人。
学院设有3个行政科室,11个教研室,1个教学实验室(中医诊断学教学实验室),2个研究所(中医诊断研究所、中医五官研究所)。
建有国家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医诊断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医慢性与智能诊断实验室、中医方证研究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医心肺辨证与药膳食疗重点研究室等平台。
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重点学科各1个,中医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
以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为引领,中医学学科2018年成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成功申报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023年成为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为B等。拥有一级学科(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
2020年至今,学院教师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实现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历史性突破。学院教师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近三年学院共主编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16部。
一、发展定位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湖南、面向华中、辐射全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守正创新精神,中医知识结构完善,本领过硬,湖湘中医特色鲜明,人文情怀深厚,适应国家战略、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能在不断进步和变化中实现自我价值并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学术型、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学院两个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养生学专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涵盖了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部类型。
二、育人成效
学院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泛珠三角地区9+2中医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全国《黄帝内经》知识赛总决赛一等奖、“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近百项。
学生曾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团中央“强国一代新青年”、“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湖南省文明办“最美抗疫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学院“岐黄之路”特色成长辅导室获湖南省首批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2022-2023年,学院107名本科生参与“助研计划”,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8项。学院学子获科研创新类国家级奖项21项、科研创新类省级奖项29项、科研创新类校级奖项21项。
三、特色亮点
(一)分类分层明定位 因材施教强优势
学院积极探索中医人才培养(中医学专业“5+3”八年制/五年制/定向班)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知能结构完善,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能在不断进步和变化中实现自我价值并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奠定基础。
特色1:“5+3”八年制拔尖中医人才班
2013年,针对“5+3”八年制学生实施中医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拔尖中医人才班,突出“强化能力、培养思维、注重素质”原则,对“5+3”学生实施双导师制,探索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5+3”拔尖人才班级打造特色中医经典、交叉融通课程模块和实训研学活动。
特色2:五年制中医学国医精诚班
2017年,针对五年制中医学本科生首次试点开设“国医精诚班”,以国学大师、国医大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医院杰出管理者指导带动,构建“国医精诚示范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早跟师、早临床。
(二)学科融通促创新 交叉互补彰特色
1.促进“科教融合”
(1)创新课程开启创新思维。《医学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进入专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
(2)科研项目引领学生创新。大学生科协“助研计划”项目覆盖面广,学院近1/3以上学生有跟随教师参与科研的经历,进一步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敏锐的科学创新素养。
(3)科研成果助力学生创新。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等省部级、国家级竞赛多项奖励,2023年学院学子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23项、校级13项。
2.推进“中西融合”
由学院方剂学教研室袁振仪教授主创,融合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中医与西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中西医学科交叉前沿课程《基于疾病的中西诊疗思维综合训练》。该课程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整合中西医基础多学科教学资源,以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具有明显优势的疾病为选题,采取微格教学法,将对疾病进行中西医综合诊疗过程的情景搬进课堂,为学生搭建临床诊疗思维模式。近3年,学院多名学生接受中医、西医基础教师联合指导,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组建中西医跨学科学生团队,成绩优秀。
3.深化“医教融合”
学院倡导“厚基础、重经典、早临床”三位一体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尽早适应临床、胜任临床,充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目标,形成“一个平台、两个支柱、三个策略、四个体系”的总体框架。
(1)一个平台:国家级“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基于国医大师熊继柏临证典型案例,通过软件创造3D情景虚拟的患者环境和病情,学生通过各个模块模拟临床接诊并完成案例,达到训练中医经典临床技能与思维能力的目的。
(2)两个支柱: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国家名中医尤昭玲教授、岐黄学者彭清华教授、中医药教学名师袁肇凯教授、湖南省名老中医周衡教授、黄政德教授”等名老中医以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者等青年名师领衔协同育人,助力多元教学。
(3)三个策略:教学与教研活动围绕临床问题展开、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学生临床能力展开、创新思维围绕临床与科研携手并进展开。
(4)四个体系:“中医临床现场教学”“中医示教门诊”“中医义诊实践”“中医社团交流”。
4.探索“医药融合”
学院注重以药助医。在本科生课程中开设《中药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识别》等与中医学专业融合汇通的课程,探索医药融合的育人模式。组织中医学专业“5+3”拔尖班暑期赴衡山、浏阳大围山等地开展识药辨药制药活动、赴邵阳廉桥中药材市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创“中药沙龙”,通过歌诀背诵、实地采药、药店捡药、闻味识药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辨药识药及医药融通的综合创新能力。药膳教研室开设《药膳实用技术》《公共营养》等通识教育课,探索医药课程融合创新。学院有近半数老师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证和执业药师证,为医药融合课程开设、人才培养奠定了师资基础。
发挥优势以医助药。学院老师大多具备丰富临床技能和临证经验,经常联合药学院教师带领本科生开展助研计划,将临床验方转化为专利、新药等知识产权。其中学院联合药学院教师共同研发的“心痛泰”“益心泰”“喘贴灵”等新药获评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学院谢梦洲教授、黎鹏程教授等的研究成果被授权“一种化痰解毒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等专利12项。
(三)优质平台固根本 实训实践强思维
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教学模式,推动学院本科课程“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近三年来,学院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以国家一流课程赋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
学院依托国家级中医技能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中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教育教学与科研条件。2023年完成中医实训中心提质改造,完善了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经典教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药膳学等模块特色实训平台。中医实训中心内建立的模拟诊室及标准化病人库,围绕四诊、辨证方法等进行重点训练,剖析临床案例,建立典型图片库和典型视频库。通过舌面诊断仪、脉诊模型辨识仪、脉图检测分析、舌尖微循环等特色项目,促进医学与工科信息技术融合,启迪创新思维。建立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案例多媒体教学库,建设袁肇凯全国中医药名师传承工作室,开设经典示教门诊,完善中医临床实践考试学习系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强化四诊能力。
(四)国字金师做引领 教学业绩结硕果
1.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2门。
2.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学科发展。
3.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袁肇凯教授领衔的《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教学成果、彭清华教授领衔的《“四位一体”能力导向的中医学研究生传承创新人才培养43年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4.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3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第3版)》2021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5.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获历史性突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6项。
6.成立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袁肇凯名师工作室。袁肇凯教授是首批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并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黄政德教授入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7.谢雪姣教授、李鑫辉教授入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经验继承人;简维雄教授、梁昊副教授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责编:闫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