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于1981年创建中西医结合学科,1986年获批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硕士点,1993年经湖南省教委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2003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系并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升格为中西医结合学院,并加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现院所合一开展工作,2008年获批湖南省特色专业,2009年获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于2000年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方向)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20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卓越中西班)。现学院下设办公室、科教科、学生管理科3个行政科室,共有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五官、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科研方法与循证医学7个教研室和1个基础理论研究室,2个科研实验室。拥有中西医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构建了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发展定位
1、学院办学定位
学院围绕教育教学的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创新发展,提高学院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水平,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坚持中西医结合特色,积极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校企合作、院-院联合,旨在建成国内颇具规模的中西医结合合作平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2、学院人才定位
本专业基于30年的办学基础,确立了专业定位:旨在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知识一体化、思维一体化、诊疗一体化,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中西医结合学术型人才。
二、育人成效
1、达成度
2020-2022年,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率均为100%,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8.88%、98.5%、100%,考研率分别为45%、45.80%、41.51%,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分别为40.38%、44.65%、47.9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68.15%、75.54%、80.75%,获省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学生人数分别为8人、10人、10人。
2、适应度
学生培养质量方面,学生专业相关度为83.33%,工作稳定性为83.27%,就业所在地为生源地的占64.52%,88.97%的毕业生在事业单位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
3 、满意度
通过第三方调研,毕业生培养质量也优于同类院校,毕业生对于专业课教师授课满意度为95.61%,毕业生反馈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6.89%,对于课堂教育、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对教育教学总体的评价满意;近三年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在同行业中稳居前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8.00%;认为毕业生的优势能力素养为临床技能及抗压能力;毕业生工作胜任度为89.19%;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总体评价较高,认为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为94.19%,用人单位均认为我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能遵纪守法,工作协调性强,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
三、特色亮点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现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全国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构建了中西医临床一体化教育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基地建设、人才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发展。《光明日报》在2022年6月21日第十版面对本单位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20余所医学院校按照该模式开展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该培养模式总结提炼的成果先后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奖1项、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教学成果奖13项,为促进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创建了一体化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自1993年开办中西医临床专业伊始,本专业就确定了培养目标:“系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工作和教学、科研的实用型通科医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模式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学制5年。
2003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办学,“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也在全国多家单位迅速推广。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明确把“中西医临床医学”作为国家教育本科专业,本校执笔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目录的制定,并参与了最后的审定工作,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模式。此后,多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一直延续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凝练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中西医结合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的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成为发展标准的重要指标。
2、打造了一体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队伍
依托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建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和骨伤科学教研室,师资由学院的临床教师和医院医师共同组成,课程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历的高年资教师领衔,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的教学,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实践。
为提升临床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教师上临床和医师进课堂的管理办法,打通了基础与临床,贯通了理论到实践。同时,学院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的选拔和培训,积极组织和参与了“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教学高级师资研修班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能力提高班”。2016年至今,先后有20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
3、首编了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的系列教材
本专业从创办之初,一以贯之地坚持与推广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理论教学。1995年,本专业开创了从无到有的一体化教材编写工作,牵头主编了5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另外还补编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传染病部分》,全套教材总字数200余万字。2001年,从少到多,本专业重新编撰了9本临床教材,增加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分为《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系列教材的编撰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被指定为中西医结合职称考试的蓝本教材,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指定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指南》和《中西医结合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指南》编撰单位。
鉴于在一体化教材编写的开创性成就,2005年—2010年,学院作为我国第一版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行业规划教材学术牵头单位,出版了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共33部教材,我校担任6部教材的主编和13部教材的副主编;十四五期间,我校共主编教材7部,副主编教材2部。至此,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案可循,有据可依,有书可学。2009年至今,编纂《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案例》《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现代名医临证丛书》等系列案例教学教材,建立并完善案例数据库,在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大规模/开展案例教学,旨在强化培养学生中西医临床一体化思维,提高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能力,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4、创新了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虚拟与实训教学平台
本专业注重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培养,实现了“三融合”教学,即线上学习与线下训练相融合,临床现实应用与虚拟仿真训练相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构建了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实训中心。通过“模拟病人系统”,让学生在标准化模拟病人系统训练中医辨证能力、西医诊察思维和临床技能,以综合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中西医一体化临床诊疗思维。实训一体化重点选取中西医结合各分支学科中的优势病种,整体以“虚拟+模拟”混合式实训模式,将实训分为虚拟诊疗、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三个阶段,通过虚拟仿真实现三阶段的综合贯通。
搭建了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虚拟仿真平台。以临床案例为中心,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相结合,把诊断、鉴别诊断、西医治疗、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融入临床场景。本专业为全国第二批中西医结合专业虚拟教研室,现有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课程《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治思维训练》;1项省级虚拟仿真课程《2型糖尿病中西医诊治思维训练》;在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图谱和5门课程的知识图谱:《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之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医学科研方法》。
5、完善了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后期临床教学
在后期教学基地的遴选方面,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中医氛围浓厚,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的三甲医院作为本专业的教学、见习与实习基地。通过卓有成效的后期临床教学,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在继承、发展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中西医诊疗的最佳结合点,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体系和探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进一步加强中西医临床一体化教学基地建设,搭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平台。本专业依托大学2所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余所教学医院及实习医院完成了临床人才的后期教学重任。各附属医院中医特色鲜明,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贯通基础到临床,开展一体化的教学、见习和实习活动。
(责编:闫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