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概要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承载着中医人才培养、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时刻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以及健康中国工作的新论断、新定位、新要求、新期待,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科教融汇”改革和实践,多措并举优化本科教育教学。学院加强了对学科融通、创新拓展课程的引入,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积极开设了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对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及创新思维的训练。此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的政策措施,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促使学术型师资数量稳步增长。大面积覆盖课程教师群体是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两性一度的师资层面的先决条件。另外,在原有欧盟框架计划、中巴中医药合作中心、中卢中医药合作中心、中美老年性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平台基础上,连续多次开办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拓宽本科生科研和国际视野,增强科研创新思维。最后,在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十四五”特色优势学科群和申报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不断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反哺本科教育教学,这些旨在把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创新学术型、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亮点
学院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实施科教融汇的改革战略,按照系统规划、敢于创新的思路,积极构建相互衔接、多元实践方式并举、整体推进的科教融汇实施体系,推广效果显著、硕果累累。
(一)尊重差异:凝练多样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交叉课程体系
目前,药学院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动力;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改革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核心。学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将七个本科专业实行分类分层培养,中药学、药学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学术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应用型。
为实现创新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中药学及药学专业开设了《中医药研究前沿》《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及《系统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性课程以及《中药超分子》《实用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导论》《医学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及《数理统计》等交叉性课程。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学科学术的先进性、高端性、创新性与交叉性,可提升本科生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革新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另外,为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药物制剂等专业开设了《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制图》《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及《中医药膳学》等专业特色课程以及《生产实践》《制药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及《市场营销学》等交叉复合型课程,课程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可提升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术陶冶:学术型师资队伍进课堂
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的政策措施,促使学术型师资数量稳步增长。学院现有职工232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76人;拥有博士学历者共113人,占学院职工总人数的48.7%,拥有硕士学历及以上者共206人,占总人数的88.8%。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教师占一线授课教师总人数的81.9%。学术型师资队伍进课堂,实现学术与教学的融合与同行。为了更有成效地将科教融汇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学术型教师引入课题研究进课堂,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组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科研合作能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知识教学,推动课程追前沿、上高阶,在真实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性解决难题,鼓励学生学习自觉,参与多元化学习活动,挑战学习高度。
同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真题演练中把握科研思维养成的核心要义。在“真课题模拟练”的真实情景教学中,倡导“殊途同归”的自主探索精神,通过分组讨论、集体汇报的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寻找面向社会重大需求的真课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三)学术强化: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
学院拥有较为完备的科研条件,学科相关科研实验室面积达11947平米,科研相关设备投入达4亿元。近三年,学院及相关科研平台科研纵向经费累计达7000万元以上,学院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数同时承担科研任务。自2017年起,学院中药学专业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找导师,并100%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收效良好。2019年起,学院严格要求80%学生须以实验实践性论文毕业,在相关制度引领下,除中药学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80%以上本科生均在大二、大三阶段进入科研实验室,加入科研团队工作,将个人毕业课题与教师科研课题工作相结合。在大量科研实践培养中,实现科教融汇、相互补充,为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学术践行:引导实验实践型选题,提升论文质量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于2019年启用维普本科论文系统,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定稿、答辩、最终稿的指导全过程实现线上系统化管理。学院严格按照专业认证标准,严格控制综述性论文比例,中药学、药学专业毕业生(除专升本)基本实现全员撰写实验实践性论文,其他各专业毕业生综述性论文比例控制在20%以内。通过对学生鼓励与引导,2023年全院本科生撰写实验性和实践性论文比例达到84.2%,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来源于教师的专业实践或科研课题比例达到76.4%,实现科研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融合,全面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五)学术视野:构建创新学术型人才培养平台
为了拓宽本科生科研和国际视野,学院在原有欧盟框架计划、中巴中医药合作中心、中卢中医药合作中心、中美老年性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一批有别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平台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学院创办《当代传统医药》(Current Traditional Medicine),并于2015年6月正式创刊,面向全球发行(2023年喜获首个影响因子0.6)。该期刊将持续报道和展示世界传统医药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我国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国际推广。此外,2015年至今,学院成功开办六届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开拓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和国际视野,增强科研创新思维。
2022年12月,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湖南创新中药现代产业学院,与华诚生物、九芝堂、新汇制药、方盛制药等湖南省优秀医药企业成功打造了融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平台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为原则,积聚全省中药产业资源和制药资源,构建学科与中药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共建共享实习基地,共同培育优质的第二课堂,实现校内外协同育人,为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学术型、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六)学术反哺:学科、学位点建设强化及育人成效显著
学院目前有中药学、药学等5个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1 个。“十四五”特色优势学科群正在建设中,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工作也已完成。目前,正积极推动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学院硕导76名,博导15名,在读硕士240名,博士54名,硕导、博导均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导师将科研前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硕士、博士的毕业要求中有明确的带教本科生课时量要求,研究生可与其导师一同带教本科生的实验课程,为本科生实验实践能力的提高给予细致指导。通过以上学位点及学科建设,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养成、人生规划指导、三观价值的引领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三全育人体系中有别于教师的重要存在。基于此,科研反哺人才培育效果显著。在2021至2022年间,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共10项、省级奖项共27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99项(国家级16项,省级34项);参与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约25%;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8篇(CSCD/SCI论文16篇);全体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30%上下。
三、工作经验
在“建设健康中国,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药学院科教融汇,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全面启动中医药创新学术型、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进路。此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主要经验包括:
(一)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各专业的生源结构、服务面向定位及办学类型定位,实施分类、分层的人才培养,将建设较完善的中药学及药学两个优势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行业敏感性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学术型人才为主要方向;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开发等新兴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应用型,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形成了具有药学院特色“科教融汇”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二)从教学实践创新出发,提升课程设置的交叉性
遵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院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高度凝练专业育人目标,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为根本,以产业、社会、国家需求为落脚点,以成果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为指引进行反向设计。经充分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论证,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适配度。以创新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中医药研究前沿》《社会药学》《实用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导论》及《中医哲学基础》等共计22门交叉性及前沿性课程。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开设了《生产实践》《湖湘中医药文化》《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中医药膳学》《中医学概论》及《市场营销学》等共计27门专业交叉融通性课程。不断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在专业课程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三)从社会价值追求出发,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培养创造社会价值的人才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全面提升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学院聚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望在实践中实现其社会价值。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及能力培养需求,在各专业设置了集中实践环节。中药学专业开设了《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及《中药市场实践》两门实践课程,共计3周;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开设了《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生产实践》及《中药资源学野外实习》三门特色实践课程,共计6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为期1周的食品工厂见习。特色实践课程的开设,不仅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的实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是融入了思政元素,对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增进师生互信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为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行业和企业提供了良好平台。此外,实践课程的开设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质土壤”。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企业单位对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的满意度平均高达98%。
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建立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完善创新学术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真正做到了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新时代教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