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系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全国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中医药院校,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2018年成功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学校设有19个学院,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文等5大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药学入选“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
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医学院成立于2011年,一直遵循“笃学 厚德 敦行 济世”的院训,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办学理念。学院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口腔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名师空间课堂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拥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校级基础医学研究所1个。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校级“双一流”建设一级学科1个,有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近五年,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28项;获得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6项;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行业规划教材24部;发表SCI论文88篇、CSCD论文200篇;获批专利60项。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服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储备师资的作用,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医学院面向海内外诚聘创新能力突出、科研实力优秀的博士后科研人员。
一、设站学科
中西医结合
二、招聘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二)根据进站前业绩分为A类和B类,需满足相应业绩要求。
(三)师资博士后第一学历学位须为本科学士,并满足岗位要求的学科背景等条件。
三、招收计划
科研博士后招收计划详见下表,申请人可结合专业方向选择意向合作导师申报,导师简介见附表。
序号 |
合作导师 |
工作单位 |
招收计划 |
学科方向 |
1 |
戴爱国 |
医学院 |
2 |
中西医结合 |
2 |
何迎春 |
医学院 |
1 |
中西医结合 |
3 |
卢芳国 |
医学院 |
1 |
中西医结合 |
四、岗位待遇与支持措施
(一)年薪20-25万。实行动态管理,达到上一级类别出站要求,从入站之日起补齐年薪差额。
(二)学校按同类人员标准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学校缴纳部分不包含在年薪内)。
(三)无长沙住房的发放1500元/月住房补助。
(四)在站期间超额工作业绩可按学校奖励办法进行奖励。
(五)满足相应条件出站后可列入当年度教师入编计划,并同步纳入学校杏林英才支持计划。
(六)入站后,满足学校评审条件者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七)鼓励在站博士后根据国家、省市等基金管理办法申请各类科学基金。
进站条件、岗位待遇、出站条件详见《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校行人字[2021]15号)http://zzrsb.hnucm.edu.cn/info/1087/2597.htm
五、应聘事宜
1.申请人向流动站提交个人简历、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扫描件、有效身份证(或护照)扫描件、学术研究代表作及其他获奖证明材料扫描件;流动站组织审核、考察、推荐;校博管办组织复核、面试;学校审批,签定工作协议;办理入站手续。
2.科研博士后全年接收申请。
六、联系方式
(一)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组织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
联系 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731-88458115
电子邮箱:hnucmbgb@163.com
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本人姓名+毕业学校+招聘信息发布渠道
通讯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含浦科教园区学士路300号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一号办公楼322室,邮政编码 410208
(二)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医学院)
联系 人:雷老师
联系电话:0731-88459425
电子邮箱:34506390@qq.com
附件:2021年医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医学院
2021年9月1日
附件
2021年医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戴爱国
内科学(呼吸)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学)
现任职务及专业学术任职:
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校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学)学科带头人,血管生物学与转化医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康复医学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呼吸系统专家评审组成员。
荣誉称号: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湖南省优秀院长,获第二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科研业绩:
戴爱国教授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55项。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
团队简介:
戴爱国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多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时利用动物和细胞模型,开展中西医药防治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
应聘要求:
1.博士后申请者应符合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 全职博士后基本条件及A类博士后要求;
2.已获得(两年内)或即将获得医学、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已在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较高水平研究论文;
3.能全职投入研究工作,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热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实验经验,能独立开展课题组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较好的英语沟通、阅读和写作能力。
何迎春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
现任职务及专业学术任职:
现任湖南省中医药防治眼耳鼻咽喉疾病与视功能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等
荣誉称号:
第八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第三批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继承人,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验收为优秀),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培养对象(医学学科带头人)(已验收)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耳鼻咽喉疾病
科研业绩: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80多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著作7部,参加编写规划教材、著作8部。
团队简介:
何迎春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耳鼻咽喉疾病的多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时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开展中西医药防治药物筛选、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
卢芳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基础
现任职务及专业学术任职: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负责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负责人、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荣誉称号: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高校优秀实验(实训)教师、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教育系统“十佳党员学习”明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效应与免疫学机制研究。
科研业绩:
卢芳国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等科研课题科研课题16项,指导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合作者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与特别资助项目等15项,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250余篇,主编教材与专著18部,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国家级、省级奖35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1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团队简介:
卢芳国教授团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病毒感染性疾效应与免疫学机理研究研究。团队依托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湖南省高校“国家级一流培育学科”(中西医结合)等开展研究。近10年,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2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