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手机版官网登录中西医结合学院,始于1981年创建的中西医结合学科,1986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系并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正式升格为中西医结合学院,加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院所合一。
学院下设3个行政科室,7个教研室及1个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实训中心,1个基础理论研究室,2个科研实验室。拥有中西医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构建了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砥砺三十载,敢为人先铸辉煌
我校自1993年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先河。2000年增设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专业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和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湖南省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开始招收中医学(5+3一体化,卓越中西班),2022年牵头成立教育部首个国家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2024年首批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5加4一体化,拔尖班),并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的中医药院校。
通过30年的办学,创立了“一体两翼(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中西医临床一体化的本科教育模式。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平台齐全,学生规模大,培养质量优。培养了26届共5624名毕业生,拥有在校本科生1717人,硕士研究生91人,博士研究生83人,成为国内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基地。
二、矢志创新,砥砺前行,卓越教学与科研
(一)创新引领,质量为本
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中西医结合学院矢志不渝,以卓越的教学质量和深入的教学改革,2019年以来,我院教职员工主持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50余项,获得了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十六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7部。
(二)汇聚英才,共筑科研高地
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含外聘),硕士生导师40人(含外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科学创新群体、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拥有“芙蓉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岐黄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杰青、“杏林英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17人次。依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聚焦中西医结合防治疑难疾病。
(三)科研兴院,成果斐然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等,总经费38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64篇,其中高质量论文170篇。授权发明专利67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72项,出版学术专著86部。
三、行业标准引领,服务社会需求
学院引领制定中西医临床医学行业标准,包括专业目录、质量标准及认证体系。作为高校智库,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献策,参与《中国中医药法》起草,并承担政策与标准制定。2017至2019年间,参与国家政策框架制定,牵头《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办法》及专业认证与建设标准的修订,规范教育体系。2023年,何清湖教授提交《关于启动我国高等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提案》等提案,推动中西医结合专业认证与人才培养。
自2012年起,依托西学中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各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项目。开展40余期“西学中”培训班,培训2000余人,服务社会需求。
四、立德树人,以赛促学,育人成果与展望
为提升学生的文化和专业自信,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连续多年举办中西医学知识竞赛、微课堂大赛,以赛促学,以学督行,感大医精诚,立大医之志。硕果累累,我院学生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挑战杯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18项,生命科学、英语竞赛一等奖各3项、5项,其他学科类竞赛奖25项,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华中赛区一、二等奖。实践教育,履践致远,立足于革命基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及“光影铸魂”系列红色观影活动,赴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我院青年志愿者团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知行医学社定期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与疆喀喇昆仑山边防战士交流活动
中西微课堂大赛